宫鲁鸣获得的20万元与王思雨的2万元之间,比例差距高达10:1。这种将资金向顶层集中分配的方式,完全背离了国际篮坛“球员优先”的发展趋势。球员奖金的发放与参赛资格相关,而非个人数据和表现,这一“资格优先”的标准反映出宫鲁鸣始终强调的“团队整体性”理念。
回顾过去,郑微担任教练期间,奖金的分配严格按照“出场率和贡献”进行评估,依据球员的出场时间和技术数据分级:场均得分超过15分的主力获得80万元,得分在5到10分的轮换球员获得50万元,而替补球员则为30万元。这种细致入微的分配模式直接反映了球员的攻击性贡献,例如韩旭场均拿下18.7分,因此获得了最高奖励,而李缘则因场均仅得3.2分被划归为替补。
郑微采用数据作为标准,对激励措施明确且符合职业体育的市场规则,尽管这可能会加剧队内竞争;她所倡导的体制核心是依据绩效数据,而宫鲁鸣的分配模式则更强调团队的集体利益。
其根本原因在于,郑微是一个严格按照规则行事的人。作为官方机构的篮协,直接掌控奖金分配的宏观方向,郑微则是在此框架内,根据球员的出场时间和数据进行细化调整。
然而,宫鲁鸣及其团队则并未遵循篮协的常规程序,自己制定了“只要有资格就行”的规则。此时,篮协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拍板定案”变为“审核合规”。如果球员对奖金分配结果不满,他们只能私下向领队反映,但领队的意见并不具备决定权。在2025年亚洲杯结束后,多名球员向篮协递交申诉信,却都以“由教练组自行决定”为由被驳回。这种“定规矩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做法,与他曾在男篮时期力求高薪的情况如出一辙。
宫鲁鸣的这种操作方式,与他担任两个职务密切相关:他既是篮协的副领导,也是管理者和规则制定者。身兼多职,使得他在分配奖金时几乎没有外部制约。而郑微作为非体制内的教练,其权力边界明确,这反而使奖金分配的透明度更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