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正如我之前在《马拉松就是“草台班子”?谁敢掀桌子》一文的第二段中所说:“每天那么多赛事,总难免会出现几个路口,运动员一时没反应过来,结果冲了出去,跑错了路。”而在5月25日的世界田联精英标赛事长春马中,就发生了这样一起典型的情况。
这类问题并不新鲜,实际上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家普遍会将责任归咎于赛事组委会,认为是赛事出现了乌龙,导致了不必要的混乱。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这种问题的出现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讨论。我要声明,这不是针对某一特定赛事,而是纯粹地从问题的本质来进行分析。
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赛事,全程马拉松的精英选手因为前导车走错了路线,结果被带到错误的赛道,导致他们无法完赛。这类事件毫无疑问属于赛事组织的失误,毕竟在比赛中,运动员完全依赖前导车的指引,车怎么走,选手就跟着跑,直到比赛接近尾声,分流点前,选手才会进入自己专属的冲刺阶段。
不过,这次长春马的情况稍有不同。在全半马分流后,半马的前导车继续带领着选手前进,而几位半马精英选手未能注意到赛道上的指示牌,更没有意识到这辆前导车的变化,从而错失了正确的方向。作为精英选手,他们的比赛行为应当负有更高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参赛并获利的一方,同时也是赢得奖金的对象,因此他们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那些靠比赛生存的精英运动员来说,他们对赛道、路线等竞赛细节有着更高的注意义务。回顾一些类似的乌龙事件,比如之前港马选手跑完后才发现号码簿带错了,大家能怪谁呢?
展开全文
马拉松作为一种比赛,其赛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其固有特点,错跑赛道本身就应该算作竞赛的一部分。任何选手都有可能出现失误。如果前面选手跑错了路,归咎于主办方也许不公平,但对后面的选手而言,错误同样可能影响他们的比赛成绩。
很多跑友可能并不了解,精英选手参加的标牌赛事在赛前都会召开技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中,赛事的技术代表会就关键事项,如赛道路线、分流点、车辆安排、配速员等,向运动员进行详细讲解,会议通常还会有英文翻译来帮助理解。尽管如此,真实情况往往是,很多问题的发生并非赛事方的问题,而是由于部分精英运动员没有认真参加技术会议,甚至有些国内精英选手因为态度问题未按时参加,甚至不听讲解,最终造成了错误,事后还责怪赛事组委会,这实在不应该。
不过,说到半马引导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根据世界田联的规定,半马精英选手不能与全马选手一起起跑,因为这样可能会对全马选手的起跑造成干扰。事实上,在许多金标赛事中,全马和半马选手的起跑都会区分开来,至少从B区起跑,半马选手的起跑速度明显会被限制。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半马并不是主项。
从长春马的比赛情况来看,赛事组委会已经单独为半马设置了S区,并且安排了第二枪单独起跑,这一做法符合赛事规则。比赛中,半马的第一集团起跑后一直跟在全马的队伍尾部,最后因为疏忽大意,跟着全马选手跑错了路。说实话,这种错误并不算太离谱,还是可以理解的。
有意思的是,曾经靠发布短视频控诉赛事来获取同情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我注意到,在一些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下,支持赛事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主导。看来,经过这两年马拉松舆情的不断演变,公众的舆论环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大家似乎不会再轻易地相信那些仅凭短视频“控诉”组委会的说法了。
最后,再说几句。现在有一些媒体,拿着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就大肆宣扬赛事出现问题,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赛事组织,拜托,先冷静下来,搞清楚事实再做评价,指责赛事方也不迟。对于长春马这件事,我个人的理解是,组委会事后没有太多需要回应的内容。如果真要发布声明,反而会显得过于多余。对于精英选手来说,发生这样的错误应该吸取教训,长记性才是最重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