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40.5cm x 185cm 绢本设色 2020
《龙吟水》70cm x 50cm 绢本设色 2019
《夜静》40cm × 63cm 绢本设色 2019
《梦行云-1》56cm x 41cm 绢本水墨 2018
《梦行云-2》31cm x 43cm 绢本水墨 2018
《梦行云-3》28cm x 90cm 绢本水墨 2018
《影》39cm x 195cm 绢本水墨 2018
《影》186cm x 186cm 绢本水墨 2018
《江月见重山》25cm x 60cm 绢本设色 2017
(请横向观看)
《逝者如斯夫》28cm x 137cm 绢本水墨 2016
《不是山 不是水》200cm × 40cm 立体折叠 绢本设色 2016
《不是水 不是水》240cm x 40cm 绢本设色 2016
新浪潮 · 乔侨专访
A: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原定于年初去泰国格乐大学学习的航班取消,一直暂留原地,网络学习。不敢说自己是“海归”,因为还没有“出海”。
A:2017年我随导师和同学前往亚利桑那州大学进行交流、参观学生的工作室,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创作手法,有传统的油画、碳素笔的架上绘画,还有用塑料布、用玻璃、用信纸做的艺术品。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更加自由,可以说是每个人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且在努力完善,使自己的作品与艺术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国外学校的学生交流的意义是,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我们的绘画,我们的作品在他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他们对于绘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想跳出自己的环境,从外向内看看,我们坚持的标准和我们的绘画作品是不是能够达到完善人格,激发创造力和为当代艺术作出贡献。毕业后我会关注一些美展的征稿活动并且经常投稿,我想知道做过很多创作并且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们是怎么看待我的作品,对于未来的方向应该坚持什么。
2017年与亚利桑那州大学交流
A:就我在的城市西安而言,小初高中的教学体系里面,艺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是被边缘化的,音乐与美术学科是“副科”,无法与“主课”相比较,主要是和现在的升学体制相关,今年政府将美术和音乐加入了中考的考核,比重是比较小的,对于是否能够培养出个性化的、富有审美素质的人才还有待考量。另外,美术高考的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素描和速写,有一定的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固定、创作性受到到束缚,不能有效的激发出艺术思维,在中国画的创作里面经常出现学生与老师的作品比较像的情况。艺术教育对于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
A:每一个老师都会给我留下一些影响,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质,目前对我影响大的是以前的几位老师对我的提问:
1、真的好吗?(对于美术馆的展览不要盲目的认为都是好的)
2、为什么要这么画?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材料?为什么要表达?
2017在纽约
A:我认为艺术语言是不断递进的,会随着经验改变,不同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的创作之路比较多变,最开始比较喜欢做一些图式解构,参考了很多毕加索的作品,做了几件作品,后来一段时间做了养蚕的工作,这个在学校没法进行,就在家里养了一些,又在网上买了一些古瓷器片,让蚕丝在瓷器片上结网;还做过一些用生锈的铁片在宣纸上留下遗迹。现在我用比较熟悉的绢本水墨为媒介,绢本的材质适合模糊的表现手法。
A:在艺术交流中,绘画语言会传递出许多信息,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打动观众,其实并不太需要语言的解释,翻译后的文字在新的语境中也许离原意相距很远。在交流的过程中,确实能够感觉到由于文化根基的不同带来的观念上的差异,但是有差异才能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东西文化交流都应该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
2018年个展
A:未来的艺术作品会有一些转变,会做一些变形,继续偏向“简洁性”,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简洁和有力的表达。绘画作品放置于美术馆或其他公共空间,是一种视觉图像的信息传达,现如今的网络使得传播的速度加快,展示方式信息化,能够接收到资讯的人群扩大,可以说在接受美的教育更加快而便捷,那么艺术作品作为公共展示应该是传递美的。
反向对话展览现场(亚利桑那州大学)
A:我教授过不同龄的人学习中国画,年纪在三岁至四十岁不等,将中国画用于教学除了继承传统应该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我们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学习中国画有时候会被大多数人定义为是在老年大学学习的,中国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并没有变化,事实上,国内艺术的变化并不大,我们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上还是远落后于西方。如果说艺术在当今能做出什么贡献,我认为艺术家除了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更应该为基础艺术教育做一些努力。
跨媒介工作室
THE NEW WAV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